2006年10月18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浙江法制报精彩推荐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现代邻里渴望过得像“一家子”
本报记者 陈卓/文 王志浩/摄 通讯员 丁春晓 严文渊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个总要求,体现在每个人身上,首先是拥有一个和谐的“家”。如果说家庭是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那么邻里关系就是这些“细胞”间的“链接”。是疏远还是紧密,是互相吸引还是互相排斥,是诚信友爱还是戒备猜疑……千千万万邻里关系的整合,最终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
  在我们浙江,“邻里和睦、互助守望”早已是平安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从见面时亲切地打招呼到热热闹闹的“邻居节”,从阳台瞭望哨到温馨“睦邻卡”,邻里关系的现代变迁正在浙江演绎。如今,邻里守望又多了一份和谐的期盼,有了新的时代涵义。

  邻里关系各不相同
  “邻里好,赛金宝。”对于这句话,家住桐庐瑶琳镇的吴桂其、杨仙凤老夫妇,感受是最深刻的。
  前段时间,吴桂其因病必须到杭州市区住院动手术,妻子杨仙凤一同前去照料。其实,老夫妻俩还有心事放不下——走得匆忙,家中无人照管,十几只鸡鸭没人喂养不说,田里还有一亩多油菜没来得及收割。没法子,总是治病要紧。
  29天后,老人病愈出院,回到家中,只见家里整洁如故,四五袋晒干风净的油菜籽整齐地堆放着,鸡鸭都在院子里自由地觅食,菜园里的蔬菜也都绿得发亮。原来,隔壁邻居童新华得知两位老人赶去杭州治病,就主动替他们照管起家务,一干就是29天。老俩口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同样是邻里之间,也有人为了各自的利益相持不下、最终闹上了法庭。
  余姚的王蓝(化名)和张林(化名)住在同一层楼,两个年轻人年纪相仿,本该有不少共同语言的他们,今年却为了漏水的问题打起了官司。
  原告是王蓝,住在504室。去年年初,他花了25万元把自己家装修好住了进去。可是到了今年3月,他家地板就“渗水”了。经过管道工和自来水公司工作人员近10天的查找,发现是505室张林家的厨房墙中水管漏水所致。王蓝家地板全面进水,酒柜、墙壁下部发霉,卫生间地砖渗水,损失巨大。
  王蓝和张林以及物业管理公司共同出了一份“房屋维修有关事项的说明”。其中讲到,王蓝提起诉讼,诉讼对象为505室业主及其所请的装修公司、他们所在的房产公司,根据法院判决的责任来确定由谁赔偿其损失。
  后来,王蓝向余姚市人民法院起诉,只把邻居张林列为被告,请求法院判令其赔偿损失7.8万余元。这下张林不干了,他认为王蓝只以他为被告违反了当初的那份“说明”,而且索赔金额超过实际损失,扩大部分的损失应当由王蓝自行承担。
  虽然后来法院依法作出了判决——张林赔偿王蓝房屋装修损失5.4万余元,但两家的和气劲却找不回来了。

  邻里和睦始于公德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邻里矛盾纠纷往往始于一些人不讲社会公德。
  镜头一:没有专门车位的老式小区,狭窄的通道上停满了各式小车,有的车几乎挡住了整个通道。晚归的车无法通过,又找不到随便停车的车主,便狠狠地摁起喇叭来。左邻右舍刚入睡就被吵醒,惊吓之余,自然生气。
  镜头二:某高层住宅,一位业主牵着狗大摇大摆地走进电梯。在电梯狭小的空间里,那狗胡乱蹭人甚至撒尿。“狗不懂事,难道主人也不明白道理吗?”争吵由此开始。
  镜头三:三楼住户爱养花,阳台上摆不下,就放了一些到走廊上。四楼住户每天要搬自行车上楼,一不小心就会弄伤这些花花草草,有时还把花盆磕破了。三楼的心疼花草,四楼的却说三楼的占了公共资源,影响通行。于是,邻里龃龉顿生。
  其实,这些都不是什么大矛盾。比如镜头三,后来有人提议三楼的把那么多花草分搬到各个楼层,一来可以解决三楼走廊相对拥挤的问题,二来美化了整幢楼。楼上楼下很快和好如初了。
  如果大家都能凭着公德心去看待问题,常常换位思考,彼此尊重,邻里和谐相处就不会是一件难事。
  去年,杭州拱墅区各社区成立了“邻里公德评判团”,由社区退休老干部和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任务是对邻里纠纷进行评议、协调和引导,倡导社区和睦团结、互帮互让的新风尚。“邻里公德评判团”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分批召开“邻里见面协调会”,由民警、调解员等当顾问,请同一或相邻楼道的居民畅谈心中所想,当场分析解决问题。
  自从社区组织了“我最愿意相处的邻居”和“我最不愿意相处的邻居”的评选后,不讲卫生、乱丢乱倒垃圾的人少了,不讲公德、破坏公物的人少了,邻里不和睦的少了。

  “睦邻友好”花头不少
  早出晚归中,您是否会怀念当年大墙门里的欢声笑语?步履匆匆中,您是否会想起从前宿舍楼里的互帮互助?其实,要让这一切回来并不难,只要大家碰面时点个头笑一笑,只要邻里需要时伸把手。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此,我们特向全体居民倡议,在青年路社区里设一个“邻居节”。居民朋友们,让我们叩开邻居的家门,道一声“您好”;让我们伸出双手,帮邻居做一件实事;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邻居节里,拉近彼此的距离,让邻里之间不再陌生,把我们的社区真正凝成一个大家庭!
  这是一份写于3年前的《倡议书》,发出倡议的是杭州滨街道青年路社区。
  “产生这个想法,始于一碗绿豆汤。”湖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童回春对此印象深刻——有两家邻居曾因小事闹得不开心,一天,其中一家熬了一大锅绿豆汤,想起夏天给老人喝很好,没多想就给那家闹过别扭的邻居送了一碗过去。邻居老人收到后感动不已,以前的小矛盾也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后来,这件小事在社区里传开了,一来二去,一个想法渐渐成熟:给邻居办个节。
  2003年9月18日,湖滨街道青年路社区举办了第一届“邻居节”,这也是杭州城里最早的一届“邻居节”。从那以后,一打开门,再见邻居时,再不会互不理睬或说不出话来,而是能亲热地聊聊天。
  “是‘邻居节’让我们彼此熟悉的。”青年路社区的史阿姨说,在那场“邻里大聚场”活动中,她烧的无骨鲫鱼成了最受欢迎的特色菜肴,她也因此成了社区的“明星”,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
  现在,一年一次的“邻居节”成了杭州更多街道社区的“宝贝”。邻里间相互学种盆景、学做拿手菜、交流健康生活之道,联欢会、爱心书市、邻里团圆餐、共同庆祝生日……好不热闹。这两天,杭州市第三届“邻居节”、青年路社区第四届“邻居节”正在热闹上演。
  在湖州,“睦邻友好”则是另一种守望——看到陌生人主动问一句,听到邻居家有人敲门多留个心眼,把阳台当作“瞭望哨”……今年以来,湖州市龙泉、月河、凤凰等街道的30多个社区,相继推出了“邻里守望”制度(本报5月17日曾作报道)。
  这些社区的不少居民都有一张“睦邻卡”,同一幢楼的邻居的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或身份一应俱全。“睦邻卡”上还有《邻里公约》,各个社区根据自己的独特情况编写了个性十足的“公约”内容,期望大家共同遵守,共建美好家园。
  如今,我省不少社区居委会都有了一份自办简报,如何帮助邻里和睦、维护社区安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和谐幸福也是现代“近邻”的共同期盼
  邻里关系不仅可以反映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能反映出社会成员的整体精神状态,反映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道德水准。因此,从微观上讲,良好的邻里关系能促进社区的发展;从宏观上讲,良好的邻里关系能为社会和谐稳定做贡献。
  前不久,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展开调查,在不同房龄、不同档次的30个小区发放问卷1050份;对30多位不同年龄、收入的住户进行了专访。
  “你认为目前住得幸福吗?”这是问卷中的一个问题。
  53.16%的被调查者觉得住得“幸福”和“比较幸福”,32.17%的人觉得“一般幸福”,认为“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不到15%。
  居住的幸福,来源于人们对城市、商品房质量、小区环境和邻里关系的认可。在“与居住幸福感最相关的词语”一题中,“邻里关系”成为选票最多的4大因素之一。
  “住在杭州这样一个和谐美丽的城市中,生活也会很舒心。”在调查表上,不少人写下了类似的留言。
  “我们的社会正在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杨建华认为,原本乡村中的“沾亲带故”、城市住宅中的“单位社会”以及市井“老街坊”等连接起来的亲密乡土社会,正在随着居住方式的改变,渐渐转型到类似于“陌生人社会”的环境中。“这就非常需要加强社区建设,加强邻里之间亲密互动,互助互爱。和谐社会建设从和谐社区着手,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如今,“社区”这个现代概念不仅在我们的观念中安营扎寨,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想要建立真正的现代型社区,除了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文化追求,还要有积极的互动,这对加强整个社区和谐非常必要、非常关键。从这点来讲,我们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而且更需要吸纳传统的宝贵文化资源贯穿其中。”
  杨建华非常强调邻里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困苦相扶持,鳏寡孤独相周恤”的传统。他认为,和谐社会从家庭和谐开始,而由邻里关系形成的社区这个共同载体,是连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纽带,也是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联系的桥梁。
  “邻里之间亲善友好,不仅能提升生活品质,还能提成幸福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产生无穷的力量。”

  链接
  邻里关系的法制探索
  去年年初,杭州市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杨一青的一份建议引起了关注——《关于制订〈杭州市居民邻里关系条例〉的建议》。
  “杭州市有《市民守则》,国家有《民法通则》,但对调节邻里关系都过于原则。邻里关系大量属于道德调节范畴,与法律调节不属一个层面,但邻里和睦又是打造杭州和谐创业、生活环境的重要内容。由于邻里关系不协调,矛盾尖锐的事也时有发生。”
  杨一青代表建议,条例应从言语行为等方面规范邻里关系,对社区、人民调解组织怎样发挥作用等作出必要的规定,以促进杭州市民邻里关系和谐友好。
  杭州市政府法制办公室给杨一青代表的复函中这样讲道:
  我们认为你的建议很好。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和睦的居民邻里关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如何提倡加强居民邻里关系、如何处理居民邻里关系的矛盾等方面,正如你在《建议》中所提出的,处理相邻关系大量属道德规范调节范畴,与法律调节不属一个层面。对此类的情况进行立法我市还属第一次,同时就该条例建议的内容,还涉及到立法权限及立法项目的确定,我们将与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部门联系、沟通,积极予以考虑。